近年来,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和住宅改善需求升级,家用电梯市场持续升温。个别不法商家打着”团购直降”“厂家直销”的旗号,编织出精致的消费陷阱。
一、”省5万”背后的三重收割术
1. 低价誘惑引客入彀
某小区业主群流传的”38人成团立减5万”宣传单,看似给出了市场价15万电梯直降三折的惊人优惠。实则核心配置参数模糊不清:曳引机功率约为常规产品的60%,钢板导轨厚度仅有国标要求的七成。这些暗藏的配置缩水,直接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至8-10年(正常应为20年)。
2. 隐藏收费项目海啸式爆发
南京消费者王女士签约时合同金额12万元,最终结算飙升至20.3万元。费用明细中多处设伏:井道照明系统收取首层”赠送”而其余楼层每层2000元;系统调试费预收8000元后,实际又追加5000元”操作软件升级费”;甚至出现”二层基础施工增容费”这类违背物理常识的收费项目。
3. 假冒资质构成双重风险
苏州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某团伙时发现,其展厅公示的生产许可证书存在明显PS痕迹。经查证,该企业仅有家用升降平台安装资质(GB/T 21739-2008),却擅自安装载重远超标准限制的曳引式电梯,埋下严重安全隐患。
二、血泪案例解码消费陷阱
案例一:德阳业主群的连锁骗局
2023年4月,德阳某小区微信群组织”厂家直供电梯团购”,声称”满30户立减35%“。首付50%的16户业主发现:前期承诺的无障碍式安装需要额外支付1.2-3.8万元不等的土建改造费;标配的不锈钢轿厢需加价2万升级;承诺的免费维护实则每年强制购买6800元保养套餐。
案例二:线上直播间的连环套
某短视频平台主播以”百万粉丝补贴价”推销某品牌电梯,天津消费者张先生签订13.8万元的合同后,陆续接到费用通知:远程运输费(1.2万)、机房防水施工费(0.8万)、特种设备注册费(0.6万),最终总支出达19.7万元。更离奇的是,年检时发现设备竟未在市场监管系统备案。
三、四步防御指南守住钱袋
1. 资质审查切忌流于形式
要求商家出示《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》(TSG 07-2019)的同时,需登录”全国特种设备公示信息查询平台”验证证书真伪。特别注意制造类别应包含”乘客电梯”或”家用电梯”。
2. 合同细则关乎成败
在《电梯设备采购安装合同》中必须明确包含:各楼层土建改造费用、设备参数明细表、检验验收标准、违约赔偿条款。特别注意款项支付节点,建议分”定金(≤30%)-发货款(40%)-验收款(20%)-质保金(10%)”四阶段支付。
3. 行业监管新规需知晓
2023年7月实施的《家用电梯安全技术规范》(T/ASC 10-2023)强化了私人住宅电梯安全标准,选购时应核对设备是否符合新规关于紧急制动装置、门锁防护等12项新增技术要求。
4. 集体维权效率倍增
当发现问题时,消费者应即时保存聊天记录、宣传单页、转账凭证等证据。因电梯安装涉及特种设备,可联合向住建部门(负责施工许可)、市场监管部门(负责设备质检)、消防部门(针对安全通道改造)多头投诉。
四、市场整顿任重道远
数据显示,我国家用电梯年需求增长率保持在25%以上,但行业规范仍处于完善阶段。近期浙江、广东等地已开展专项整治,重拳打击”三无电梯”销售、虚假资质宣传等违法行为。消费者既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也要善用法律武器维权。
这场”省5万反亏8万”的荒诞剧警示我们:在新型消费场景中,理性的选购思维、规范的市场管理和与时俱进的法律武器,构成了保护消费权益的”三重门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让家用电梯这类改善型消费,托举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